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
图书馆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专题网站 > 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 >专题列表 > 图书馆 > 推荐书目

发现另一个中国

来源:原创  发布人:袁小文  发布时间:2013-03-08  浏览次数:
 

发现另一个中国

 

作  者: 王学泰

出 版 社: 中国档案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5-1

 

 

编辑推荐

对江湖 庙堂与民命的历史考察,透析隐性社会的生存状态,破解皇权制度下的博弈格局!
  说皇帝:一个不灭的幽灵在游荡;
  说士节:人之尊严的受难史;
  说游侠:江湖子弟岁月老,新贵少年游侠忙;
  说招安:又一种搏命游戏;
  说民命:有一个贱视民命的传统。
  除了没做成皇帝外,韦小宝实现了游民的最高理想:七个如花似玉且死心塌地的老婆;只有皇上才可比拟的物质享受;朝廷上爵封一等鹿鼎公,江湖上是天地会的总舵主;同时还是少林寺的长老,神龙教的白龙使,韦小宝活出了皇帝也达不到的境界。——说韦小宝
  从理论上说,还是有许多机制可以监督、限制皇帝的。首先是要受到上天的监督,皇帝是上天的儿子嘛,当然要受到父亲的监督。然而天何言哉,天只能以出现灾害的方式示警,这在汉代董仲舒那里被弄成一个系统,也就是天遣说。另外还要受到道统的监督,汉代有些憨直的儒生以荷担道统自命,指斥皇帝,甚至认为皇帝已经不能代表天命,劝他下台,但最后皇帝没下台,儒生自己先没了脑袋。
                   ——说皇帝·左手管住右手
  清代是士节的全面低落时期。君臣之间的隔阂外又增加了满汉之间的隔膜,所以清代争着抢着做忠臣的现象不多。那些高官心里明白得很,知道自己是局外人,皇帝不是自己的亲娘老子;倒是一些没有功名、没有受过什么皇恩雨露的普通读书人,不知山高水深,把皇帝看成亲爹娘上书撒娇,反被杀头发配,鲁迅称之为隔膜
                   ——就士节·从张扬到堕落
  顺民暴民都是不合格的公民,它们是一个问题的两面,都是专制制度、依附制度和暴力文化的产物。我们不能设想,某一天真正实现了法治以后再来学做公民;当然也不是说,大家都成了拿到合格毕业证书的公民以后我们再来搞法治(有些官员就有这样想法:待老百姓都成为合格的公民以后,再像幼儿园小朋友一样排好队来领取公民权利)。实现法治社会是个渐进的过程,人们在这个渐进过程中从臣民转换成为公民。
                   ——说暴民·暴君乃暴民之师
  本书是一本以文史为题材的随笔,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思考传统主流社会的人们生存状况的产物,讲述皇权游戏中的知识分子,第二部分就江湖及主流社会之外的人们的生存状态作了些探讨,并就江湖的真正内涵作了论证与描述。第三部分是民命,是作者结合历史传统对现今社会的事情的一些感触与看法。
这是一个以文史为题材的随笔选本,对庙堂、江湖与民命的进行了历史考察,透析隐性社会的生存状态,破解皇权制度下的博弈格局,揭开中国几千年来在主流社会掩盖下的另一个中国。本书小品随笔生动活泼,提出和回答了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可读性较强;论文引事说理,剖析深入,在学理上有些阐发,具有说服力。
  作者发出了我们有一个贱视民命的传统的惊人论断,第一次较系统地思考了民命这个话题。从孔子时代便盛行已久的活人殉葬制度,到历代的肉刑酷刑,这是有权者一路的民命观,草菅人命;而从《水浒传》里明确流露出来的敢杀才是真英雄意识,到后世以各种拯救名义制造的大屠杀小屠杀,这是无权者一路的民命观,杀无赦。当民命的问题还悬而未决时,爱护动物的口号流之于空谈,沦为装天真纯洁的手段也就不难理解了。

 

内容简介

这本书是作者这几年来零散随笔的一个选集,编辑成三个部分:

庙堂:皇权游戏中的知识分子:这一编说的大致上就是皇帝(皇权)与文士的关系。在皇权阴影下,中国知识分子的某些智慧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其实,早期的儒家讲汤武革命,讲受命放杀,甚至幻想老百姓的意愿可以与天命统一起来,这是董仲舒、程朱等人所不敢想的。然而预防和限制皇权的机制终究没有发展起来,随着治统和道统的合而为一,中国传统政治更陷入了一片绝望,直到清末民初,才露出一条缝的希望。清代儒生,每下愈况,再无往昔气象,如人们所说理学家好色,汉学家好货
  江湖:隐性社会的生存、奋斗与理想:这一编可以看作是《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一书的补充。游民想成为韦小宝,娇妻成群、富贵不尽,还有做皇帝一般的尊严,那是向往;挣扎于江湖,辗转于沟壑,这才是现实;当然也有揭竿而起的,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农民战争,其主心骨大多是游民。
  民命:有一个贱视民命的传统:珍爱生命是现代社会的主题,可是在历史的长河里,民命贱于蝼蚁。儒家讲,讲温良恭俭让,有爱惜生命的理论;然而人们经历的却多是暴政与酷刑。暴政与酷刑培育了暴民,形成了暴力的接力和历史的轮回。于是才有了一治一乱,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要走出这个怪圈,我们还要在文化与制度上作许多思考。

 

目录

写在前面
庙堂:皇权游戏中的知识分子
 说父母官
 说皇帝
 说干节
 说科举
 说八股文
 附:八股文释
 洪宪闹剧·杨度·帝王术
 《洪宪纪事诗》中的王闿和杨度
 大儒杜甫
江湖:隐性社会的生存、奋斗与理想
 说韦小宝
 说大哥
 说游侠
 说江湖
 说暴民
 说招安
民命:有一个贱视民命的传统
 说民命
 数字化与量化管理
 闲话聂绀弩与马三立
 人是怎么变得无趣的
 从卡斯特罗读报谈起
 说摩洛哥综合症
 说不确定性
 说窝里斗
 破梦者如是说
后记

 

书摘插图

  一百年前,清光绪三十一年八月初四(1905年9月2)上谕,接受直隶总督袁世凯、湖广总督张之洞等六位大臣的吁请,自丙午(1906)科为始,所有乡试、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也就是说实行了1300年、对于中国社会和中国人影响极深的科举制度,就此终结了。
  1科举之废与晚清形势
  这个决定似乎有些突然,连主持科举的礼部对此也一无所知。礼部的官员刚刚费了好大的力气破除迷信,准备重修已经很残破不堪的贡院,没想到贡院从此就没用了(当时有个说法,修贡院不吉利,明代修贡院而亡国。实际上明代最后一次修贡院是在万历二年,离明朝灭亡还有八九十年。所以一直任其破败;庚子事变后简直不能用了,庚子之后,癸卯(1903)那一科会试是在河南开封举行的,原因很多,北京考场——贡院——不能用,也是原因之一。后来北京贡院拆毁最早,一进民国就成为居民区了)
  废除科举是件大事,因为它面对的是上百万的读书人和一千多年深入人心的影响。戊戌变法时,康梁虽然也提出兴学校,但没有敢提废科举,那时只提废八股”(也许这是个策略,因为学校与科举不两立,学校兴,科举必废)八股已经作了五百多年,可以说连新的题目都出不来了(清代八股文题目都要用四书原文),八股文的截搭题”(上句之尾与下句之头凑成的题。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可以截搭为说乎有朋”)的荒谬,使得这种文体已经弄到人神共愤的地步。
  戊戌变法在老佛爷的干预下失败了,新政几乎被扫荡殆尽,但戊戌政变后仅两年就是庚子事变,经过事变、转危为安的老佛爷,性格有些改变,用唐德刚先生的话说就是,气焰也低了,私欲也少了;年纪也大了,把握也小了。自此军政大事,也不敢乱作主张了”(《晚清七十年》),对于社会上的变革要求逐渐能够感应了。当时热衷新政、兴学校的地方官,都切实感到学校养士科举取士之间存在着巨大矛盾(宋朝徽宗时,搞三舍法,以学校培养学生为主要入仕途径,也一度废科举)。庚子之后,朝内外大臣中主张废科举的人很多,如极有实力的袁世凯就是一个。但他不是科举出身,容易为人诟病。长期任湖广总督、科举探花出身的张之洞也是个积极分子,他首先提出要在十年之内废科举。当时的军机大臣是遇事模棱两可、人称琉璃球的王文韶,他在废科举问题上却态度坚决,持反对态度,而且毫不退让,并扬言老夫一日在朝,必以死争之;另一个军机大臣是荣禄,他是满人,非科举出身,不好表态。拖到19055月,王文韶因老病离开军机处,主张立即废止科举的袁世凯看准了机会,联合端方,又拉上张之洞等,以快刀斩乱麻的方式废除了科举制度。
  2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人员流动
  造成科举遗绪延绵不绝的原因很多,首先是因为科举历时太久,如果从知识阶层通过一种制度安排来有机会进入统治阶层说起,几乎近三千年。
  春秋以前,社会的管理层或说统治层,都由士以上的贵族构成。此时期,只有贵族才有资格进学校,拥有知识,具备管理技能。春秋以后,原来的贵族社会管理体系解体。以孔子为代表的学术下移,有教无类,使得一批不是贵族的人们掌握了文化,成为新的知识层人士,从而获得了进入管理层的资本。因此,《管子》中对社会制度管理层人员来源的设置就产生了变化。之子恒为,但农夫之子中的秀者也可以擢升为”(后来还有主张通过军功进入管理层的设计——法家的主张)。这就破除了社会阶层之间、特别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不能流动的制度藩篱,其意义是很大的。此时的流动是社会转型造成的,还远不是制度安排和设计的结果。
  汉代建立了察举制度,这使得社会成员之间的上下流动制度化了。后来察举腐败了,曹魏时改用九品中正制”(由中正官主持的地方评议)。再后九品中正制也腐败了,于是,隋朝诞生了科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