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
名师工作室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专题网站 > 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 >专题列表 > 名师工作室 > 武进区徐亚文名教师工作室 > 资料共享

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素养和目标(试验)

来源:原创  发布人:徐亚文  发布时间:2013-12-10  浏览次数:
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素养和目标(试验)
(讨论稿)上海    聂幼犁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推动教学过程、考试评价等环节的改革,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广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历史教师的要求,制定如下目标实施细则。
一、基本的历史事实素养
根据知识的连续和阶梯性,高中目标应分为基础目标、核心目标和拓展目标三部分。“●”为基础目标,是理解核心目标的前提。“123……”为核心目标,是达到课程标准的底线。“Ο”为拓展目标,是激活核心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目标的掌握层次上分为知道理解两部分,知道的内含为有意义的记忆性鉴别反应;理解的内含为能用自己的语言正确地解释(分析、综合、比较、归纳)和表达该项内容;在相同难度的新情境中运用——纵横联系、合理推断和解决问题。
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一单元学习目标
(一)、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      知道氏族社会、传说时代的公共权力。
●      知道夏、商、周的沿革、时段和地域。
1     理解古代中国早期国家的基本内容和特征:夏朝的家天下,商朝的方国联盟、周朝的分封制,以及它们之间的传承;
2     理解宗法制的主要内容(嫡长继承、和以入法及其关系)、特点和作用。
Ο 知道与此相应的经典史实:如半坡、河姆渡、大汶口遗址、炎黄、禅让、青铜器、铁器、夏邑、殷墟、周都;夏启、殷纣、周武王、周公旦等。
Ο 理解国家诞生的主要原因、职能及其在人类文明史上的地位。
(二)、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  知道春秋战国的总体地域和时段,秦朝的时段、疆域和区域影响。
●  理解春秋战国的政治格局、特征和发展趋势。
1、知道始皇帝的故事;理解皇帝的含义、三公九卿的职能、及其与皇帝的关系。
2、理解秦朝实行郡县制的主要情况、特点和作用。
3、理解秦朝、周朝在家天下上主要的相同点。
4、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政体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Ο 知道与此相应的经典史实:秦统一后的主要经济和社会措施、李斯、赵高、焚书坑儒、《秦律》、长城、秦陵、秦末农民起义等。
Ο 理解秦朝、夏、商、周朝在家天下上主要的不同点。
Ο 理解中央集权制与当时中国社会生活、经济、文化的基本关系。
(三)、列举从汉到元朝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  知道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的沿革、疆域、时段和影响区域。
●  知道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的主要的民族和国际关系。
1     理解从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中央集权制度的变化与发展——主要原因、情况、特点、作用和影响。
2     理解与此相应的地方管理的变化与发展——主要情况和特点。
3     理解从汉朝到元朝政治制度变化和发展的基本趋势和评价。
Ο 知道与此相应的经典史实:刘邦、长安、萧规曹随清君侧和七国之乱、汉武帝、内外朝和刺史、推恩令独尊儒术、光武帝、洛阳、宦官与外戚、两汉末年农民起义、隋炀帝、科举制、唐太宗、房谋杜断、魏征、《唐律》和《唐律疏议》、唐玄宗、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唐末农民起义、五代十国、赵匡胤、陈桥兵变、东京、赵普、杯酒释兵权、宋末农民起义、元世祖、耶律楚材、大都、元末农民起义等;
Ο 理解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中央集政治与当时中国社会生活、经济、文化的基本关系。
(四)、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知道明、清两代疆域、时段和影响区域。
知道明、清两代主要的民族和国际关系。
1、理解明朝、清朝中央集权制的变化与发展——主要原因、情况、特点、作用和影响。
2、理解明、清两代地方管理的变化与发展——主要情况和特点。
3、理解明、清两代政治制度变化和发展的基本趋势和评价。
Ο 知道与此相应的经典史实:朱元璋、南京、胡惟庸案、票拟批红、明长城、北京与故宫、锦衣卫和东、西厂、张居正、明末农民起义、努尔哈赤、皇太极、八旗制度、议政王大臣、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大清律》、文字狱等。
Ο 理解明、清两代中央集权政治与当时中国社会生活、经济、文化的基本关系。
Ο 理解从夏、商、周到清朝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围绕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政权与民权的问题,在人事、法制、行政、财政、军队、监察、思想控制等方面的总体脉络、特征、作用、影响和评价。
Ο 理解中国古代政通人和官逼民反、统一与分治、民族融合与征服等重大历史问题。
……
(其它主题的目标略。)
通过以上前人确认的基本史实及其一般解释或评价的学习,应当使学生形成以下基本的史学意识和能力。
《课程标准》与我们以前的《教学大纲》不是名称上的区别,而是本质的不同,不是刚性的法律”,而是弹性的指导纲要。
二、基本的史学意识素养
注意,这里的意识指的是在处理历史或与历史有关的问题时,能自动化或习惯地想到应当从哪种方向、途径去思考、学习、质疑和探究,这是一种通过较长时期的历史课程的学习形成的思维品质或悟性,也是深入或迁移等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素质,并非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及其知识和能力。
(一)由证来,论从史出的证据意识。在认识历史或与历史有关的问题时,能自然地意识到:是否具备足以确认这些史实的有效而可靠的史料,懂得有多少和怎样的史料才能确认多少和怎样的史实。在史料不足的情况下,应当存疑待证。
(二)以通古,移情神入的历史意识。在认识历史或与历史有关的问题时能自然地意识到:必须绝对地把历史人物、事件、现象、作品、成果等放到当时当地特定的时间、空间、物质、精神、社会等具体环境、条件下进行观察、思考和比较。
(三)社会进步,各族共创的发展意识。在认识历史或与历史有关的问题时能自然地意识到:人类文明是全世界各族人民求生存、求发展的不断解放的过程,是矛盾变化,交流融合,创新进步的过程,多样性、阶段性和普遍联系性是其基本的特征。
(四)热爱祖国,服务世界的全球意识。在认识历史或与历史有关的问题时能自然地意识到:中华民族有着悠久辉煌而曲折的历史,热爱和平、珍惜生命,跻身世界潮流,弘扬民族精神,振兴祖国大业是与每一个公民的发展休戚相关和义不容辞的责任。
(五)求同存异,海纳百川的多元意识。在认识历史或与历史有关的问题时能自然地意识到:人们已知的历史属于对客观历史的认识,是随着新的发现和新的探究而不断变化并逐渐接近客观历史的,其真理性是相对的,必须理解和尊重不同的认识。
三、基本的史学能力素养
(一)知识与技能(建议用直接反应或迁移应用方式考察)
1、知道前人确认的基本史实及其解释和评价。
(1)知道(回忆或再认)前人对突出的历史人物及其作为的确认和一般的解释与评价;
(2)知道(回忆或再认)前人对重大的历史事件及其作用的确认和一般的解释与评价;
(3)知道(回忆或再认)前人对重要的历史成果及其特点的确认和一般的解释与评价;
(4)知道(回忆或再认)前人对基本的历史沿革及其顺序的确认和一般的解释与评价;
(5)知道(回忆或再认)前人对主要的历史联系及其结构的确认和一般的解释与评价。
2、理解前人如何解释和评价其确认的基本史实。
(1)能区分作者对历史的客观表述还是他的理解、解释或评价;
(2)能按一定的要求,把前人对历史事实整体的表述、理解或评价分析为有结构意义的部分;
(3)能按一定的要求,把前人对历史事实分散的表述、理解或评价综合为有内在联系的整体;
(4)能按一定的要求,归纳和比较前人对历史事实的表述、理解和评价,指出它们的相同或不同;
(5)能按一定的要求,通过前人对历史事实的表述、理解或评价,知晓其立场、观点、情感、态度或者价值倾向。
(二)过程与方法(建议用直接反应或迁移应用方式考察
1、由浅入深地为了解历史和与历史有关的问题,收集历史信息的经历和体验,形成按一定的要求,汲取、鉴别、整理和归纳史料中有用信息的能力。
(1)懂得神话、寓言、小说、诗歌、楹联、绘画、戏剧等文学艺术作品与历史事实的根本区别和不同的信息特征,以及它们可能内涵的历史信息;
(2)懂得一手(原始)材料二手(转手)材料或者是经过更多转手的材料的主要区别和不同的信息特征,以及它们可能内涵的历史信息;
(3)懂得考古、文献、调查、访问等常用的获取史料的主要途径和方法以及它们所蕴含的信息及其特征和证明力;
(4)懂得为了证实或理解历史,相对于不同的对象或问题,相同或不同的史料有其不同的有效性与可靠性;
(5)懂得按常用的时间、空间、社会、文化等特征或特定的要求,用文字、图像、表格等方式整理历史信息。
2、有从易到难地为解决历史和与历史有关的问题,运用历史信息的经历和体验,形成在新(以前没有学习和操练过)的情境中,运用史料观察、思考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1)懂得从经济、政治、社会地位、思想倾向和具体处境、心理状态等多种视角,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地考察与把握重要历史人物及其作为与影响的基本方法;
(2)懂得从生产水平、社会生活、政治形态、文化传统、时代特征等多种视角,比较全面而有重点地考察与把握重大历史事件及其作用与影响的基本方法;
(3)懂得从产生过程、基本特征、作者意图、主要贡献等多种视角,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考察与把握杰出的文明成果及其作用与影响的基本方法;
(4)懂得按一定的要求,如相同与不同、联系与区别、性质与数量、背景与条件、动机与后果等,分析、综合、比较、归纳相对简明的历史或与历史有关的问题;
(5)懂得根据一定的史料,对有比较明显问题的前人确认的史实、解释或评价提出置疑;在史料不足的情况下,提出合理的假设和有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6)懂得反思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查证所据史实的客观性、检验推理逻辑的合理性,辨别立场、观点、方法的正确性。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建议用间接折射方式考察)
注意,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具体要求课程标准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规定,本目标在以上史实、意识和能力目标中做了尽可能的贯彻,请读者予以充分注意,这里列出的是它们应当如何表现和怎样被观察。
1、能在开放式的分析和解决历史或与历史有关问题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倾向。
(1)初步学会写读史一得,史论结合地流露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倾向;
(2)初步学会写历史游记,史论结合地流露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倾向;
(3)初步学会写历史考察(调查或采访)报告,史论结合地流露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倾向;
(4)初步学会写历史小论文,史论结合地流露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倾向;
(5)初步学会写历史探究小结,史论结合地流露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倾向。
2、能在一定的场合和需要下,选择适当的方式准确地表达或交流,表现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倾向。
(1)能在小组、班级或更大一些的场合,准确、恰当地介绍所知的史实,表述或说明自己对历史问题的看法;
(2)能在小组、班级或更大一些的场合,听取和理解别人的补充意见,充实或完善自己对历史问题的看法;
(3)能在小组、班级或更大一些的场合,听取和理解别人的不同意见,提高或发展自己对历史问题的看法;
(4)能在小组、班级或更大一些的场合,听取和理解别人的反对意见,修正或改正自己对历史问题的看法;
(5)能在小组、班级或更大一些的场合,听取和理解别人的各种意见,求同存异地综合大家对历史问题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