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 | 收藏

当前位置: 课程教学 > 教学活动 > 文章阅读

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教学改革行动方案

发布人:郎建中   发布时间:2020/05/10    点击:


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教学改革行动方案

(征求意见稿)

一、教学改革的目标

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促进学生学业质量提升和核心素养的形成。

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追求教、学、评的一致性,建设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新范式。

111111111111111.png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评一致性”模型

(红色表示课堂逻辑关系,蓝色表示课堂实践路径,实线为明线,虚线为暗线)

二、教学改革的原则

         1. 主体性原则。改变以知识为中心的课堂观念,重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我学习的意识与方法,将学生主体性视为课堂教学的基础与目的,目中有人,心中有人。

         2. 一致性原则。在学校课程与教学管理上,将教学视为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追求课程、教学与评价的内在一致性。在具体课堂教学上,教师也遵循一致性原则,将教师自身的教、促进学生的学和对学生学习的评结合起来,追求课堂教学的内在一致性,克服单纯的完成教学任务观点。

         3. 复杂性原则。视课堂教学为特定时空内师生精神生长的过程,具有复杂性特征。不同学科、不同阶段、不同师生都会具有不同的理想课堂。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反对当前我校课堂普遍存在的以讲授为主的固化模式,提倡创造课堂的多样性,以适应学生学习需求的复杂性。

         4. 专业性原则。倡导教学即研究的意识,扎实开展行动研究,通过理论学习、实践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等方式,为课堂研究,对课堂研究,在课堂研究,提升专业素养和专业本领,形成对学生和课堂的专业化理解。

三、教学改革的内容

         1. 学科育人,形成清晰的目标定位

         1)研究学生主体性,厘清学科正确的价值观念与必备品格

         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通过学习行为获得的。所谓学科育人价值,正是体现在这种对主体性地位的发展与培育上。高中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在学生的自我意识、效能感和元认知策略等方面。自我意识是学生意识到作为学习者的身份存在,学习是自身成长的内在需求,学习意识是成长成熟的重要标志。具有自我意识的学生表现为“我要学”,变外部学习动机为内部的学习动机。效能感是学生从学习成果所获得的学习动机与能力,元认知是学习掌握了认识的方法与技能,能很好地感知与监控自己的行为状态。具有强烈主体性的学生会在学习方式、学习能力和自我调整等方式表现出特别的状态。

         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我们要从学科育人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效能感和元认知识策略,实现从知识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

         2)建立“知识点-能力项-水平级”的学科目标体系

         以水平分级为特征的学业质量标准将成为指导课堂教学和高考评价的重大方向,因此学校课堂教学目标必须清晰化、精准化,各学科有必要建立“知识点-能力项-目标级”的目标体系。

         知识点:按照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结合考试评价要求,各领域和学科要对所教知识内容进行系统分类与细化整理,形成整体的知识点和分类层级,并进行编目和命名,构建体系,作为教学和评价的重要依据。具体方法可参考布卢姆目标分类法2001版的知识维度。对于范围较广、知识体系并不清晰的语言和文学领域知识(如语文、外语等学科),也要按照主题、话题等形成系列,并结合具体作品,形成知识归类体系。

         能力项:对于学科的技能与方法,包括思想、观念、素养等,也要建立清晰的分类与描述体系,形成不同层级的能力要求。具体可参考布卢姆目标分类法2001版的认知过程维度。各学科的知识点与能力项组成二维矩阵,为教学与评价提供很好的参照体系。

         水平级:水平级的划分依据,并不是针对知识点与能力项,而是学生完成任务的复杂性程度及其表达。因为学生在具体解决某一个任务时(如回答某个问题、完成某道题目),需要的不仅仅是某一个知识点或技能,而是多个知识点与能力项的组合,据此我们可以通过对学生完成任务的复杂性进行水平分级,简单任务是1级水平,中等任务是2-3级,复杂任务是4级水平。通过这种水平级的划分,一方面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问题或试题设计的难度,同时也是可以与课程标准中的水平分级进行实证研究,具体可参考韦伯的知识深度(DOK)理论。

         通过学科“知识点-能力项-水平级”体系的建设,我们才能明确教学的准起点和目标点,并且找到教学过程的目标依据。不同学段的学生要求的学习目标是不同的,高一高二阶段要宽底面,厚基础,根据水平级的要求,形成学习进阶,克服起点高,要求难的现象,要从学生自我效能感和元认知角度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 精心备课,开展创新型教学设计

随着教学观念的变化,原有备课模式发生改变,教师需要与时俱进,尝试多种新型设计方式。

1)整合内容,开展单元设计

建立课程模块设计(即课程纲要)、单元设计、课时设计的三级设计概念。就学期而言,老师需要对课程模块和整本教材进行系统分析和整体规划,形成课程纲要;就单元设计而言,需要教师对单元内容进行主题分析和内容重组;就课堂教学设计而言,既包括教师的课前各项准备工作,也包括教师在课中根据课堂的动态生成对预设内容或策略所做的即时性调整,还包括教师在课后对整个课前设计,课中调整的全面反思和总结。

我们要从具体的课时设计走向大单元教学设计。所谓“大单元教学”是指老师要有大眼光、大格局,从“大”的角度出发,制定整个单元的教学方案,围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核心素养,确定“大观念”、“大主题”、“大项目”、“大任务”,为学生提供相对丰富的学习材料、相对充裕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

         2)评价先行,尝试逆向设计

所谓逆向设计,即在具体课时内容设计之前,根据教学目标,先进行评价设计。具体可参考《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的UbD模式。主要思考这些问题:我们如何知道学生是否已经达到了预期结果?哪些证据能够证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教师要做评估员,设计适合本节课学习内容的评估指标,以便收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证据,用实证的方式来判断学生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学习目标。

通过评价优先的逆向设计,教师需要转变教学设计观念,教学设计首先考虑的不是怎样教,而是如何知道学生的学习结果,通过对学习结果的预知判断,通过科学量规的精心设计,从而帮助教师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观,避免了许多教学无效、偏离目标或以教为中心的情况,真正实现“教学即评价”、教-评一致性。

3)倡导真实,研究情境设计

创设真实的(或接近真实的、模拟化、游戏化)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获得体验,在情境中参与学习,从而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科学领域的情境设计,要充分认识实验的独特价值,精心设计实验探究活动,重视问题解决式的教学设计。语言和文学领域的情境设计,选题选材要加强真实针对性,围绕现实社会问题,展现活动型学科教学设计。人文与社会领域的情境设计,要通过开展户外考察、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活动,开展议题式、辩论式学习。

各学科要开展情境分类和分级研究。要研究各种类别的教学情境,如全球的、社会的、个人的;个人的、公共的、教育的、职业的;结构良好的、结构不良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等,将学习置于不同类别的情境之中。要从情境反映的认知难度上进行分级研究,建立科学认识情境、结构化情境和生活复杂情境等不同层次的情境。要拓展延伸情境的概念,建设包括导入情境、问题情境、任务情境、测评情境等概念,将作业和考试中的试题材料也看成是学生认知的情境,一境到底,建立沟通课堂教学与考试评价的大情境观。

4)学教翻转,改变过程设计

改变教学活动过程设计,重新理解“双基”教学,建立复杂性、非线性的过程观,尝试多种教与学的翻转组合,如先学后教、边教边学、前置作业、翻转视频、对分课堂等,从而改变“先教后学,不教不学”的固定模式。

在教学过程设计上,强调综合性、模块化、结构式,以体现学生主体性的任务、活动和问题设计为主,教师讲授内容要精而少,少讲多问,以问替讲,通过“群--环”的组合,形成不同学科的任务群、活动域、问题环等,突出主要知识内容的结构化设计。

3. 课堂互动,鼓励学生进行充分表达

1)依据内容,确定多种学习方式

内容不同,学习的方式都会有不同,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设计多种学习方式,供学生选择。如:

PBL学习。基于项目或问题的学习,包括探究性学习。以问题或项目为导向,让学生主动质疑、发现问题,通过调查研究(实验)、分析研讨、解决问题、表达与交流等活动,经历过程、获得知识,掌握方法,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②自主/合作学习:根据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学生采用自主或与他人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

③混合式学习:学生利用丰富的网络课程资源,开展线上线下混合的学习。线上主要学习基础性的一般知识,而线下讨更深度的理解与表达。

④深度学习:不仅有丰富的基础性知识、学术思维,还注重沟通与合作,强调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

⑤联结学习:将课程知识的学习与生活体验相结合,进行跨界的联结学习。

⑥场景式学习:将学习置身于真实或模拟场景中,让学生转绕特定主题与话题的学习。

2)合作交流,重视学生的互动与表达

将沟通与合作视为学习的本质特征,学习不仅仅是个性的意义建构过程,也是一种社会建构过程。要让学生的充分的合作与交流中,交流学习的心得与体会,展示学习成果。各班级要建设学生学习小组,形成课堂教学的合作交流机制,倡导课堂平等自由交流的新机制。

围绕着教学任务、活动与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的多渠道表达,有回答问题、完成任务、解释意义,展示成果、相互诘问等,要重视学生不同的表达方式与特点,如口语表面、书面表达、非语言化表达等,要注意不同话语体系下的思想、观点与方法,注重训练学生表达的准确性、逻辑性和优美性,通过表达展示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经验和学习结果。

3)不断生成,关注深度理解

教学不是完全根据教师的事先预设按部就班地进行,而是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不断碰撞,创造火花不断迸发,新的学习需求、方向不断产生,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的过程。因此,教师需要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与想象力,积极开发和利用教学中各种“不期而遇”的生成性资源,促进学生的深度理解。

学生的理解,不仅仅是对知识的理解,也是对人性的理解,包括解释、阐明、应用、洞察、神入、自知等六侧面,解释是指学生能恰如其分地运用理论和图示,有见地、合理地说明事件、行为和观点;阐明是指学生能演绎、解说和转述,从而提供某种意义;应用是指学生能在新的、不同的、现实的情境中有效地使用知识;而洞察是指学生具有批判性的、富有洞见的观点;神入是学生能感受到别人的情感和世界观的能力;自知是学生知道自己无知的智慧,知道自己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方式是如何促进或妨碍了认知。后三个方面的理解水平,反应了学生自我系统和元认识的形成,是真正的深度理解。

4)及时跟进,开展表现性评价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根据评价设计,及时开展表现性评价。表现性评价通常要求学生在某种特定的真实或模拟情境中,运用先前所获得的知识完成某项任务或解决某个问题,以考察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或者问题解决、交流合作和批判性思考等多种复杂能力的发展状况。表现性评价的操作要点有三个,一是选择适合表现性评价的目标,二是开展表现性任务的设计,三是开展评分规则。在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老师要重视学生表现性评价,因为它更真实,更能评价出学生核心的知识与关键的能力,也是未来考试评价发展的趋势。

在课堂中鼓励学生开展多种表现性任务,如演讲、描述、展示、对话、游戏、陈述、讨论、制作、思维导图、活动表现等,师生共同设计形式多样的表现性评价。尊重学生个性鲜明的表现形式,注意搜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的各类材料,如测试试卷、读书笔记、文学作品、小组研讨成果、个人反思日志等,建立完整的学习档案,开展档案袋评价。

         4.为学而评,检核目标达成的一致性

         1)建立评价连续统,形成“为学而评”观念

         追求学-评一致性,评价应当成为“为学习的评价”,而不只是“对学习的评价”,对评价质量的评估不仅要看它提供的关于学习的证据的质量,还得看它对学生未来学习的影响。评价贯穿于教学的全过过程,呈现连续统一的新状态。所谓评价连续统,包括对理解的检查(如口头提问、观察、对话),传统随堂测进行验、测试,开放式问答题以及表现性任务与项目。它们在规模(从简单到复杂)、时间范围(从短期到长期)、情境(从非真实到真实)以及框架(从高度结构化到非并向他们结构化)等方面各不相同。由于理解是随着探究和反思的进行逐渐形成的,对理解的评估应该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形成的“证据集”,而不是单个“事件”。

2)改革作业的形式和方式,建立校本资源库

根据课程标准,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中的例题和练习,科学解读教材中例题、练习设计的基本思路和真实意图,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选择恰当的时机呈现例题、练习。课堂练习应该以书本上的例题、练习为主,或者以教材中的练习为模板,引导学生进行变式训练,力求掌握通识通法及规律。课后作业的设计与布置要避免无选择地大量引入习题,坚决反对题海战术,努力杜绝机械练习、重复练习、低效练习。作业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谈话观察、项目评议、项目研究、小实验、小调查、微课制作、板报设计、演讲稿撰写、知识竞猜、小品表演等。

建立校本题库,不断积累与更新作业与试题。题库选择要符合“知识点-能力项-水平级”目标要求,题库结构要完整,包括题库、答案、文字解答、视频解答等,所有的试题描述都要包括规范化的格式与编码,这样不断地积累,才能形成校本资源库。

3)引入大数据分析系统,进行个性化作业管理

对学生纸笔作业进行作业管理,开展大数据下的学习分析。建立学生作业反馈分析系统,将系统梳理各学科的知识点、能力项和水平级,进行分类编目,将编目和作业题库进行复杂关联。对学生每天的作业实行两次入库,一次是题目入库,另一次是作业情况入库,从而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诊断与分析,减轻过重的作业负担。并依据相关的教育技术规范,建立规范的学习过程数据格式。改进学业报告与交流方式,形成新的学业报告书,以多元化的呈现并告知学生与家长。

4)不断改进,研究新的评价框架与方式

针对考试评价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要研究新高考综合改革形势下的评价方式,对于国际主流的考试评价方式,如PISATIMSSPARCCSBACNAEP,进行前瞻性研究。要根据新课程的要求,研究思维结构化评价(SOLO)、表现性评价的具体技术与操作方法,针对我国“一体四层四翼”高考评价模式进行分析,以适应未来高考改革的趋势需要。

 

四、课堂教学改革的推进策略

         1. 理念先行

2. 组内研究

3. 示范引领

4. 项目推进

5. 行政督导

 

五、教学改革的配套措施

         1. 课程的改革与创新

根据学校高品质示范高中的建设规划,学校将形成以八大领域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整合三大系列的课程内容,建设相应的课程资源,形成丰富的领域课程,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课程体系。

1111111111111111.png 

2. 新高考综合改革的研究

研究与高考综合改革相配套的教学组织方式,包括选科制度、走班制度、生涯教育等。学校组织的重大考试要优化命题蓝图、编制试卷、组织考试、质量分析和成绩报告等过程,形成相应的制度和规范要求。加强对高考、学业水平考试的组织形式、评价框架、命题趋势、试题分析等研究。

3. 提升教师的项目研究力

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挑战性项目研究,提高教师的项目研究力。每学年设立10个课堂教学改革挑战性项目,从立项、课堂展示、过程性评估和结项等,严格规范流程,务求扎实有效,激发老师研究课堂的改革热情,深化我校的课堂研究能力。

4. 一流学科中心建设

利用课程基地平台,整合资源、课程、师资等要素,突出实践创新、融合创新,打造六大学科中心,实现创新人才培养、卓越教师成长和一流学科建设的目标,形成鲜明的学校特色。

         5. 信息技术的融合与创新

积极适应未来学习,实现虚拟和现实的融合,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用科技赋能教育,优化智能助学系统,推进智慧课堂建设,开展网络课程建设,研究数字环境下的学习新方式。

6. 学习空间的整合与创新

以改变学习方式为宗旨,推进课程基地3.0建设,从建设、开发向内涵、价值的转型升级,用课程基地引领的学校文化创新。继续优化物理课程基地的一网一廊三中心,生物课程基地的“一馆一园六室”,做好生物课程基地和动物博物馆的搬迁、调整工作。建设国文馆和外文馆等场馆,申报跨文化的全球胜任力课程基地,重构教学场域,变革学习方式。建设各学科的学科教室,整合正式、非正式和网络学习三大空间。

1:“教--评一致性”课堂教学范式(仅供参考)

33333333333333333.png

实线表示明线,是依据目标开展的教与学的行为,

虚线表示暗线,是评价促进学习并反思教学。

2:“教--评一致性”课堂教学评价量表(仅供参考)

评价维度

评价项目

评价分值

(没有←→有)

1.目标是否清晰

1)有没有指向学科育人目标?如: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元认知和效能感等。

2  4  6  8  10

2)有没有区分不同的知识点、能力项、水平级?

2  4  6  8  10

2.设计是否合理

3)有没有开展逆向的评价设计?

2  4  6  8  10

4)有没有布置前置性任务或翻转作业?

2  4  6  8  10

5)有没有创新教学设计?如:大单元、主题式、混合式(线上线下的混合)、PBL(基于问题的学习)、深度学习、UbD(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和DOK(知识深度)等。

2  4  6  8  10

3.课堂是否生动

6)课堂活动有没有情境化、结构化、模块化(任务群、活动域、问题环)?

2  4  6  8  10

7)学生有没有主动、互动、能动、灵动地参与课堂活动?

2  4  6  8  10

8)教师有没有开展表现性评价?

2  4  6  8  10

4.达成是否一致

9)教师有没有批阅和分析学生的作业情况?

2  4  6  8  10

10)教学设计、课堂表现、作业练习与目标有没有一致达成?

2  4  6  8  10

质性评价


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