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 | 收藏

当前位置: 课程教学 > 课程基地 > 文章阅读

环境·生命课程基地项目实施方案

发布人:郎建中   发布时间:2020/05/10    点击:


环境·生命课程基地项目实施方案

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

一、创建宗旨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精神,从我校创建办学特色和实施课程改革的工作实际出发,以国内中学系统一流的动物博物馆为平台,以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为引领,以保护环境、关爱生命为核心,以课程建设为抓手,以转变育人方式和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宗旨,扩大社会效应,坚持改革创新,注重实践和辐射,突出特色和标志性成果,全面开展课程基地项目建设工作,进一步努力提升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努力落实到具体行动中,为保护人类生活的环境和提升生命的质量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二、目标定位

环境·生命课程基地是一种以素质教育的特色平台建设为内容,主要通过师生做中学、学中做的方式,通过标本制作与解剖、以课本知识和社会生活为资源的实践探究、以生态环境为主题的社会调查、以保护环境、关爱生命为核心的宣传教育等内容,充分挖掘学生的天赋潜能,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和创新能力,达到融合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为一体的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让有趣学习和活动教育为学生快乐成长给力。

通过项目建设,力求把我校环境·生命课程基地建设成一流的课程教育教学改革中心、课程设施资源中心、环境教育中心、生命科学人才培养中心,并发挥积极的示范与辐射作用,成为省内甚至全国的标杆。

三、现有优势

    目前我校已经成立了省级“环境·生命”课程基地创建领导小组,从思想上给予了高度重视。另外,生物组本身具有很强的学科优势:

    一是师资力量较强。我校生物学科有特级教师1人、全国绿色学校创建先进个人1人、常州市骨干教师3人、教学能手1人。

二是教师富有科研精神。该组每年发表和获奖论文10篇以上,其中至少两篇国家核心期刊。主持和参与省市级课题十余项,其中已经结题的有5项。

三是有着优良的传统。生物教研组不仅能教好书,而且为学校资源建设做出突出的贡献。在老教师、江苏省优秀教师杨继震和全国优秀教师陈永和等老师的无私奉献下,建设了目前堪称全国一流的动物博物馆。

    四是具备了一流的硬件设施。为了普及科学知识,探索自然奥秘,宣传环境保护,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我校从1954年开始制作和搜集动物标本,历经50多年已经上规模,上档次。包括兽类、鸟类、两栖爬行类等7个大类,共有动物物种1800种、标本3000多件,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133种。有不少珍稀动物标本,如被称为我国第二大国宝的金丝猴、鸟类中的活化石白鹤、鱼类中的活化石中华鲟、爬行类中的活化石扬子鳄等。为了进一步发挥动物标本馆的作用, 2009年我校把动物标本移到新校区,又投入了100多万元扩建成了融声光电于一体的现代化的动物博物馆。这样的动物博物馆在全国中学系统绝无仅有,为课程基地硬件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扬子晚报》等多家媒体作了专题报道。目前我校的动物博物馆是江苏省环境教育基地、常州市科普教育示范基地,每年参观者达150批次10000多人。

四、整体规划

(一)组建团队,保障基地建设

1.管理团队

    成立《环境·生命》省级课程基地管理团队,由孔建华校长统领全局,陆亚东副校长为直接分管,教务处吴君民副主任扎口负责,生物教研组一线落实。具体如下:

机构组成

姓名

分工

主管校长

孔建华

课程基地决策、政策和资金支持

分管校长

陆亚东

直接向校长室负责

1.课程基地申报统筹

2.课程基地建设规划

3.课程设置

4.基地人员配置

5.各项会议组织协调

6.聘请专家

教务处

吴君民

总领课程基地的各项具体工作

1.基地建设方案

2.教师培训

3.汇总各项材料

生物教研组

丁静

课程基地的具体实施

1.课程计划与实施

2.人员分工

3.校本课程开发

4.建立各室规章制度

各馆室

分子生化实验室

陈平

实验方案、学生活动组织、校本课程开发

数码显微实验室

宋颖

实验方案、学生活动组织、校本课程开发

生理解剖实验室

周臻华

实验方案、学生活动组织、校本课程开发

组织培养实验室

钱洋

实验方案、学生活动组织、校本课程开发

微生物实验室

丁静

实验方案、学生活动组织、校本课程开发

生理机能实验室

王树宁

实验方案、学生活动组织、校本课程开发

环境生命探究实验室

沈杰

实验方案、学生活动组织、校本课程开发

动物博物馆

刘义文

资料整理、标本维护、参观接待、解说员培训

实验员

生物实验室

杨沫君

协助各馆室负责人做好日常工作

课程基地办公室

张叶芳

协助各馆室负责人做好日常工作

2.专家团队

    课程基地建设是个新鲜事物,急需各领域高端人才的引领和指导,组建专家团队,能够高屋建瓴地把握方向,推动我校课程基地建设,具有鲜明的前瞻性、发展性和实用性。

    加强教学研究,以省市区教研系统为主线,构建教学指导专家团队;加强与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联系,以高校教授为主体,构建实验建设与教学指导专家团队;以课程编写专家为核心,加强与人教社和各研究所沟通,构建课程指导专家团队;遴选专业网络建设单位,搭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网站和互动网站,构建软件专家团队。具体负责人:孔建华、吴君民。

(二)统整课程,树立全面发展观

    课程统整即课程综合化,其目的是为了改变分科课程体系中学生的学习与个人经验和社会生活脱离、学科间缺乏沟通、学科内部的知识之间缺乏联系的状况,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加强学生的学习与个人生活经验之间的联系,从而促进学生富有成效的有意义的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们认为,以课程基地建设为平台的课程统整,首先是学科内部的课程综合;其次才是学科之间的课程综合;第三是以拓展性活动为内容、在单学科和跨学科中的整合。在当前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急需以学校为主体,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统整成为一个有序而高效的学校课程体系。

1.国家课程

    国家课程侧重于校本化实施和网络化实施,建立两个体系,便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校本化实施是基于国家课程标准,利用现有的人教版教材,结合苏教版、浙科版及美国原版教材,以“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生态”的主线,构建辐射状的课程体系。网络化实施是以现行教材的章节项目为主线,构建教材、备课资料、教学案、课堂实录、网上互动为一体的综合性体系。

1.1学案编写

    以自主预习为起点,以课堂讨论为重点,以课后练习为推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具体分工:

教材

负责人

完成时间

必修1

蒋超英

2011.11

必修2

吴君民

2011.11

必修3

丁  静

2011.11

选修1

宋  颖

2011.11

选修3

王树宁

2011.11

1.2重难点梳理与模型建构

    教材的重难点是课程标准的核心体现,是学科主干知识,也是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主要内容,明确各章节的重难点,并通过模型构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将显著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体分工:

教材

负责人

完成时间

必修1

吴君民

2012.1

必修2

丁  静

2012.1

必修3

王树宁

2012.1

1.3实验分级

    以人教版必修教材为主,梳理实验内容,进行实验分级,将演示实验、全体学生实验、兴趣小组实验有机组织起来,制定规章制度,收集台帐资料。负责人:宋颖。完成时间:2013年9月。

1.4学科资源建设

    包括课件、动画制作、视频、试题、教学素材等内容,统一上传至学校服务器和生物组教研网,以利于共享。分工:全组同志全程参与;完成时间:2012年11月。

1.5微课堂

    即以小专题构建课堂教学体系。分析教材内相关知识,构建前后联系,强化学科内综合,打破原有教材体系,构建放射状知识结构。分工:2013届高三备课组;完成时间:2013年6月。

1.6网络课程

    与现代教育技术组合作,搭建生物学科自主学习网站,按人教版教材体系,上传学案、课件、音视频,设计学生活动,增强在线互动。分工:陈国祥、吴君民;完成时间:2011年12月。

2.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侧重于开发与实施。在不断完善原有的“插花艺术”、“动物家园”等校本课程的基础上围绕“环境•生命”的主题构建系列化校本课程,并突破生物学科限制,配合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人文科学和环境科学校本教材,使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机会,更广泛的接触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具体内容与分工:

课程名称

负责人

完成时间

植物组织培养

钱  洋

2013.1

生理解剖学

周臻华

2013.1

微生物世界

丁  静

2013.9

现代生物科技

陈  平

2013.9

环境监测

吴君民

2013.9

生理机能探究

王树宁

2013.9

生物标本制作

蒋超英

2013.12

生物科学史

吴君民

2013.12

生命教育

宋  颖

2013.12

鸟类世界

沈  杰

2013.12

人体奥秘

王树宁

2014.6

中小学生物百科

周臻华

2014.6

青春期性教育

周燕(心理学)

2014.6

预防青少年犯罪

陈祚军(政治)

2014.6

毒品•生命

王树宁

2014.6

3.课程统整

    以从“注重学生的外在变化”转化为“注重学生的内在发展”,从“强调学生学习的结果”转向“强调学习的过程”,从“单纯教师的教”转向“师生共同活动且以学生探究为主的学”,从“封闭的教学组织形式”转向“开放的教学组织形式”为目标,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反思,撰写《生物学科统整指南》,编写新教材与自编练习的配套统整。分工:蒋超英、吴君民、丁静、王树宁。完成时间:2013年9月。

(三)构建学科文化,促进教师成长

    学科文化是根植于学科的,每门学科的成员拥有共同的信念,拥有自己的符号系统、价值观念、学术精神等,这些元素组成了我们的学科文化。我们认为生物学科文化的核心理念是:生物学科是文化了的科学,科学了的文化。具体体现在八个方面:①热爱自然环境,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②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倡导环境与生物关系的新观念;③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树立科学发展观;④明确人与环境的“关系”取决于对资源能源利用方式;⑤关注生态环境问题,增强环保知识,追求健康生活;⑥利用生物学知识引导学生树立生态系统整合观;⑦培养生物科学素养,涉足人类未知领域,探索宇宙奥秘,开阔视野,造福后人;⑧教学相长,贯彻终生学习的思想。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应始终践行这一理念,贯彻这些内容,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带动教师自身成长。

1.制定生物学科发展规划

    为了进一步全面落实关于课程改革和新课标教材使用的要求,推动我校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改革,根据《江苏省高中课程改革方案》标准要求,以省《环境•生命》课程基地为依托,强调学生的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指导生物学科发展方向,需制定我校生物学科发展规划。负责人:丁静、徐亚文。完成时间:2011年9月。

2.制定个人主动发展规划

    在学校统一安排下,配合教务处,做好教师个人主动发展规划,为教师量身定制发展方向,寻找带队师傅,提升个人素养,实现常州市五级阶梯的突破。分工:全组教师。完成时间:2011年9月。

3.立足课题研究,指导课堂教学

    积极申报各级各类课题,以课题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提升理论素养。在生物组内,针对教学实际问题,开展微型课题研究,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拟开展的课题:《加强课程基地建设,促进环境生命和谐发展》(吴君民)、《人教版教材概念解读与课堂实施》(蒋超英)、《问题解决法在生物学科中的应用》(吴君民)、《生物实验的开设与拓展》(宋颖)、《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丁静)。其他课题在实施过程中逐步上报、完善并实施。

4.组织课堂教研

4.1常规教研。落实好每周一次教研组、备课组活动,做到先听课后评课,每人每学期至少开设一节组内公开课。负责人:丁静。

4.2以课程基地为依托,开展同课异构活动,聘请名校优秀教师同台展示,学习先进经验,促进我校教育教学的改革。负责人:吴君民、徐亚文。

4.3加强与名师工作室的联系,积极参与其中。吴君民同志已参与常州市第二届王明华名师工作室。其他同志应积极争取参加常州市第三届名师工作室和武进区名师工作室,努力开展教育教学展示活动,同时,应努力提升五级阶梯层次,争创武进区、常州市名师,建立以蒋超英同志领衔的特级教师名师工作室,将名师工作室建在我校课程基地。分工:全组成员。完成时间:2011.9~2014.9。

5.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在课堂实施中更强调通过师生做中学、学中做,巩固、演示、验证、探究和拓展教学内容,开展科技创新和科学研究,充分挖掘学生的天赋潜能,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一是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中不足的地方,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发挥好引导和帮助的作用,强调在知识领域超越于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同行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侧重于学生。真正做到以学为本,以学定教。二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帮助为辅,构建互助式学习团体。强调积极参与实践探究,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形成“发现问题→寻找办法→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循环式学习方式。以兴趣为引导,注重课题研究,培养良好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探究性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创新素养。

6.专家讲座

    不定期聘请高校专家、各级部门专家和名校优秀教师来校讲学,在理念、方法、技能等方面给予指导,拓宽师生视野,提升师生素养,促进师生共同成长。每学期至少安排一次相关活动。负责人:孔建华、吴君民。

(四)组建学生社团,提升学生素养

1.学生社团

制定学校社团规章制度及交替方式。

在高一年级组建爱鸟社(沈杰)、动物博物馆解说组(刘义文),完成时间:2011年9月。

在高二年级组建环境生命探究兴趣小组(吴君民)、生理机能研究小组(王树宁),完成时间:2012年11月。

    其他社团根据学校安排和基地硬件建设逐步展开。

2.活动安排

2.1进一步扩大动物博物馆的辐射功能,让每届学生了解、理解、领悟动物博物馆的内涵,培训每一届的学生解说员,由学生写出相应的解说词,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改、补充,逐渐科学化、人文化、艺术化、趣味化。利用节假日,参与各级各类人员的参观解说,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展示前中学子魅力。

2.2加强对我校百鸟林中鸟类的研究,做好分类、拍照、录音、摄像等工作,制作鸟窝,进行爱鸟宣传;体验常武地区环境,组织学生到横山桥对生活在常武地区的白鹭进行调查,关注环境变化,提出合理建议,真正使大自然、大社会都成为我们的活教材。

2.3与高校合作。每年暑假与高校联合赴动植物资源丰富的地区进行野外实践,拓展学生视野,积累标本资源,同时研究生物生存的环境。在高校的帮助下,初步引导学生接触DNA扩增和DNA分析等,培养学生高科技意识,构建学生走向更高领域的桥梁。

2.4开展探究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小组结合科技节和每年暑假的实践活动,进行龙虾等水产品的生态环境、动物神经系统的进化史、动物的血液循环、蜂窝的形成与处理、常武地区水质调查、不同楼层的空气质量分析等课题的研究。充分利用数码实验室,加强生命活动机理的探究,提升学生对生命的深入认识,培养学生对生命研究的兴趣,使学生走进生活化的学习、终身化的学习。

2.5在全校范围内组织学生撰写生活、生命、生态等专题文章或暑期旅游游记等;组织学生撰写并表演戏剧《动物博物馆之夜》等剧本,宣传和扩大动物博物馆的影响。

2.6构建拔尖人才培养机制。培养拔尖人才是目前我校重点探索的课题,应利用建设课程基地的契机,构建培养机制。一是聘请大学教授来校指导,为学生架设从高中走向大学的科研桥梁,从而实现以基地为纽带促进中高等教育有效对接,实施系统性培养。二是加强与我校国际课程SAM课程和美国AP课程的联系,寻找不同课程之间的契合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充分学习美国版生物教材,通过研究以达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效。

(五)加强硬件建设,搭建课程基地平台

在原有动物博物馆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省市到位基金,加强课程基地硬件建设,为各项工作的实施搭建良好平台。

 

 

项目

负责人

完成时间

生物数码显微实验室

蒋建伟、邵炳良、宋颖

2012.7

生理解剖实验室

蒋建伟、邵炳良、周臻华

2012.7

植物组织培养实验室

蒋建伟、邵炳良、钱洋

2012.7

分子生化实验室

蒋建伟、邵炳良、陈平

2012.7

微生物实验室

蒋建伟、邵炳良、丁静

2012.11

生理机能实验室

蒋建伟、邵炳良、王树宁

2012.11

环境探究实验室

蒋建伟、邵炳良、吴君民

2012.11

课程基地网站更新

蒋建伟、邵炳良、陈国祥

2013.1

DIS实验室

蒋建伟、邵炳良、沈杰

2013.4

校园湿地生态

蒋建伟、邵炳良、蒋超英

2013.7

动物博物馆信息化工程

蒋建伟、邵炳良、陈国祥

2013.9

 

 

                                              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

                                             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