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 | 收藏

当前位置: 课程教学 > 课程基地 > 文章阅读

环境生命课程基地建设情况总结

发布人:郎建中   发布时间:2020/05/10    点击:


江苏省首批课程基地

《环境生命》课程基地建设情况总结

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

    自我校《环境·生命》课程基地成功通过省级审批,成为江苏省首批建设的31个课程基地之一以来,我校就课程基地的建设进行了具体而扎实的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细化实施方案,推进基地建设

    针对我校现有的师资力量和现有设备设施条件,结合2011年9月常州市课程基地推介会会议精神,我们进一步细化了课程基地的实施方案。硬件建设方面:明确了各馆室的功能和具体负责人,列出了一期、二期和三期目标,使建设方向更趋明朗。软件建设方面:确定了课程建设的总体方向,涵盖了国家标准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和网络化实施、校本课程的系列化开发措施、活动课程的点面结合。

    二、聘请专家论证,明确发展方向

     2011年11月3日,我校聘请了江苏省教研室吴举宏教授来校指导《环境·生命》省级课程基地的建设工作。吴教授在听取了我校关于课程基地建设的方案设想和已经初步完成的前期准备工作后,介绍了省级课程基地创建的背景,详细指出了我校实施方案中需要改进的地方,并就当前形势要求我们构建教学专家、课程专家、工程专家、软件专家为一体的专家团队,拓宽视野,融合社会资源,尽可能将最先进的现代技术应用到课程基地建设中。吴教授实地考察了课程基地各馆室的场地安排,并针对具体情况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意见,使我校课程基地的建设有了更为明确的方向。我们将按照“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生态”的主线构建课程基地,以学校为核心,以校外资源为辅助,凸显环境对生命的重要意义。

    2012年1月16日,分管课程基地的陆亚东副校长和教务处吴君民副主任赴省教研室,就我校课程基地一学期以来的建设情况向分管我校课程基地的省教育厅地理教研员于蓉老师作了汇报。于蓉老师和我们商讨了课程建设应包括的内容,指导我们细化了各馆室的应用定位,确定了面向全体学生与面向部分学生的馆室定位和建设要求,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发展需求;提出了课程实施的几个领域及发展规划,特别是进一步明确了从分子到生态的主线如何体现“环境·生命”有机统一的理念。于蓉老师还对我们课程基地的工程建设提出了宝贵的意见。

    2012年3月,南京大学生科院庞延军教授、南师大生科院解凯彬教授、马飞教授、陆长梅教授、南农大陈素梅教授来我校指导、论证实验室建设方案,使我校实验室建设更完善、更科学、更现代化。

    三、组建专家团队,高位引领发展

    根据吴举宏教授的意见,我们着手组建了课程基地专家团队。已聘请吴举宏教授、常州市教研员李能国老师、武进区教研员殷学东老师和我校生物特级教师蒋超英老师为教学指导专家;聘请北师大刘恩山教授(国家课程标准制定核心组成员)、南京师范大学汪忠教授(苏教版主编、国家课程标准制定核心组成员)、解凯彬教授(《中学生物学》主编、课程论和教学法教授)为课程指导专家;聘请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吴光耀教授、南京大学生科院姜建明教授、庞延军教授、南京师范大学生科院马飞教授、陆长梅教授、南京农业大学陈素梅教授为实验室建设与教学指导专家;聘请了四川大学计算机学院蒲亦非教授、张卫华博士为软件设计专家。他们在我校课程基地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帮助我们确定了实验室建设方案,推荐了有特色的创新实验室建设项目,指导了实验室整体建设工程,并切实帮助我们进行实验教学培训和指导。

    为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引导我校课程基地高起点建设,高品位发展,高效率使用。我们将进一步拟定专家指导方案,每年确定具体指导或讲座次数,结合指导效果,以定额工资的形式付以报酬。该方案已提交校长室和教代会讨论通过。

    四、加强沟通交流,完善基地建设

    2011年10月13日,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一行15人来我校参观访问,重点就江苏省课程基地的创建问题与我校进行交流。我们共同探讨了对课程基地建设的理解,并就双方的项目进行讨论,提出相关的建议,使我们能够聆听到旁观者的声音。

    2011年11月3日,在教务处徐亚文主任的带领下,我们一行9人前往天一中学参观学习。了解了他们“STS 综合创新课程基地”的创建情况,学习了他们在创新型拔尖人才培养方面积极探索的经验,参观了生物探究实验室,并和生物组的负责同志进行了商讨,使我们获益非浅。

    2011年12月27—29日,我校参加了江苏省教师培训学会在泰州组织的“首届高中课程基地建设与高校自主招生高峰论坛”,再次聆听了马斌处长“普通高中课程基地的建设内容与价值使命”的精辟阐述,使我们对课程基地的物质化呈现有了更为清晰的理解和建设思路;学习了北师大刘志波博士关于“网络环境下学习型教师团队建设和数字化课程开发”的介绍,对数字化课程的实施有了新的憧憬;同时,还听取了北大梁挺福老师和金陵中学王守明老师对高校自主招生的介绍和应对策略,进一步明确了课程基地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应担当的使命。

    2012年9月,江苏省天一中学生物组来我校参观课程基地,互相探讨了实验室的使用和课程开设,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2012年10月22日,河北省衡水中学张文茂校长一行8人来我校考察课程基地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

2012年11月13日,江苏省常州中学来我校参观课程基地,和我校探讨了教学核心内容的模型建构问题,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五、落实硬件建设,搭建实践平台

    2011年12月,省财政补助资金100万元到我校账户;2012年5月,武进区财政500万元到我校账户。各级财政大力支持,为我校课程基地的实地建设构建了强大的经济后盾。

    为创设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环境,突出核心教学内容的模型建构,建设促进自主学习的互动平台,开发丰富而又特色的课程资源,构建教师专业成长的发展中心,形成学生实践创新的有效路径,根据学校现有场地,在多次商讨、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一期、二期工程的实施,我校在原有动物博物馆的基础上,已建成生物数码显微实验室、分子生化实验室、植物组织培养实验室、生物解剖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生理机能实验室、环境生命探究实验室等七个实验室,建设了课程基地网站,共耗资近400万元。在三期工程中,我们还将进一步加强DIS实验室、百鸟林、湿地生态园、信息化博物馆等项目的建设,用足用好课程基地的建设资金。

    六、推进软件建设,构建课程框架

    我校以课程建设为核心,统领基地建设,促进课程体系的完善。

    1.搭建课程基地网站

    按照常州市教育局的部署,我校建立了课程基地网站,包括网上动物园、网络课程和课程基地建设、新闻发布等分支栏目,各项材料与活动能够在网站上及时展示和公布。

    2.构建课程建设体系

    ①课程建设。以国家课程为龙头,结合校本课程和活动课程,构建形式多样的课程体系。

国家课程侧重于校本化实施和网络化实施,建立两个体系,便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校本化实施是基于国家课程标准,利用现有的人教版教材,结合苏教版、浙科版及美国原版教材,以“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生态”的主线,构建辐射状的课程体系。网络化实施是以现行教材的章节项目为主线,构建教材、备课资料、教学案、课堂实录、网上互动为一体的综合性体系。

校本课程侧重于开发与实施。在不断完善原有的“插花艺术”、“动物家园”等校本课程的基础上,本学期又开设了“植物组织培养”,我们将进一步围绕“环境生命”的主题构建系列化校本课程,使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机会,更广泛的接触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活动课程侧重于社团活动与环保宣传。实践活动课程力图在超越学科课程的分科内容上建立联系并实现总和。让学生在学习的内容和方式等方面有更多的选择性,让学生有在自主的实践中进行探究的直接体验,力图通过学生的教育性活动交往而实现独立的教育价值,以体现教育价值的时代性。我校创建了生命社团,组建了生物兴趣小组,结合学校小记者团,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以学校“百鸟林”为依托,从高一起始年级成立了“爱鸟社”,建立了完备的选拔制度和教师跟踪指导,组织学生参观动物博物馆的鸟类展区,学习鸟类的相关知识,进行校园鸟类的观察、录音、录像等工作,实施了悬挂鸟窝等护鸟行动,尝试了鸟类的结构解剖。组织建立了机能实验小组和生命探究小组,培训了学生对生理机能仪的操作;尝试进行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指标检测,形成对空气的质量研究。

七、加强学科文化建设,提升教学品质

    学科文化是根植于学科的,每门学科的成员拥有共同的信念,拥有自己的符号系统、价值观念、学术精神等,这些元素组成了我们的学科文化。我们认为生物学科文化的核心理念是:生物学科是文化了的科学,科学了的文化。具体体现在八个方面:①热爱自然环境,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②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倡导环境与生物关系的新观念;③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树立科学发展观;④明确人与环境的“关系”取决于对资源能源利用方式;⑤关注生态环境问题,增强环保知识,追求健康生活;⑥利用生物学知识引导学生树立生态系统整合观;⑦培养生物科学素养,涉足人类未知领域,探索宇宙奥秘,开阔视野,造福后人;⑧教学相长,贯彻终生学习的思想。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始终践行这一理念,贯彻这些内容。

    1.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在课堂实施中更强调通过师生做中学、学中做,巩固、演示、验证、探究和拓展教学内容,开展科技创新和科学研究,充分挖掘学生的天赋潜能,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一是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中不足的地方,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发挥好引导和帮助的作用,强调在知识领域超越于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同行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侧重于学生。真正做到以学为本,以学定教。二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帮助为辅,构建互助式学习团体。强调积极参与实践探究,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形成“发现问题→寻找办法→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循环式学习方式。以兴趣为引导,注重课题研究,培养良好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探究性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创新素养。

    我校生物组对人教版必修三个模块的重难点知识进行了细致梳理,尝试构建重难点知识的解决模型,并根据教学内容的重难点,组织学生进行活动检验。实施了模拟减数分裂的过程、重组质粒的构建等活动,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2.立足课题研究,指导课堂教学

    在日常教学的同时,加强课题研究。以《加强课程基地建设,促进环境生命和谐发展》课题研究为抓手,侧重于师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教师申请各级部门的规划性研究课题,引导日常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特别是微型课堂教学研究,突出一定时期内的研究重点,真正实现以课题研究为引领,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学生课题研究一是以教师提供的相关课题组织研究;二是从学习生活中产生的兴趣进行研究,经教师审批选择有意义的课题进行。

    3.组织学生活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①在高一、高二年级选拔学生进行动物博物馆解说员的培训,分中英文两个版本进行。今年3月份,英国伊顿公学合唱团来常州演出时到我校访问,参观了动物博物馆,我校高一学生的英文解说,获得好评。

    ②积极参与武进区“五月花海”青少年嘉年华活动,我们承办了其中的“环保与花博同行”废品变花儿手工制作活动,负责活动的组织实施与综合协调。在活动中全校同学积极参与,以花儿为主题,发挥想象,充分利用身边的废旧物品,设计制作了100多份体现花卉形态、具有独创性的手工制品,体现了环保、低碳理念。通过本次活动,我们积极引导师生走进花博,接触和体验花卉文化,提高赏花、护花、品花意识,激发青少年知花博、爱花博、迎花博的自豪感、光荣感和责任感,全力营造了喜迎花博会的良好氛围。

    八、构建立体化课程基地,深入推进教学改革

在积极建设省级课程基地的同时,我校还积极申报常州市级课程基地。在常州市启动课程基地创建之后,我校充分发动、鼓励各学科结合学科建设、教师培养、教育科研等各方面情况,全体教研组老师群策群力,献计献策积极申报。最后有13个学科进行了申报,其中物理学科的“青年物理学家培养课程基地”顺利通过了常州市级审核,成为常州市首批课程基地。其他学科申报为武进区级课程基地,使我校课程基地建设自上而下逐步立体化。以此进一步推进省前中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九、建设初见成效,未来更上层楼

    通过一年多的努力,我校课程基地在硬、软件建设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效,也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1.2012年3月,江苏省科协吴国彬巡视员调研我校动物博物馆和课程基地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

    2.2012年5月12日,我校应江苏教育报社的邀请,在全省三星、四星级学校课程基地建设校长培训论坛上作了经验介绍。

    3.《江苏教育报》、江苏教育电视台多次来我校采访,对我校课程基地进行宣传、督促,并给予了高度评价。2012年5月21日,《江苏教育报》第2版以“我们的课堂变“大”了!”为题报道了我校“环境·生命”省级课程基地建设,对我校课程基地的硬件配套、课程体系、教学方式进行了专题介绍,并给予高度评价。

    4.2012年9月,我校以课程基地项目作为学校主动发展的优秀项目,由教务处吴君民副主任撰写的《改变教与学的方式,促进环境与生命的和谐》获武进区项目设计方案一等奖。

    5.2012年11月12日,我校课程基地挂牌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部国培计划”的首个教师实践基地,并参与了首次全国教师培训工作,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的100多位生物骨干教师参与了本次活动。

    6.2012年11月13日,江苏省政协副主席包国新一行,在武进区政协领导张建新、王友诚陪同下,来我校考察“环境·生命”课程基地。包主席对我校坚持建设特色项目,积极利用独特资源,大力开展科普教育,推进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发展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

    7.2012年11月13日,《常州日报》以《让中学实验室的大门成为人才走出的第一扇门》为题报到了我校课程基地项目建设,指出通过实验培养人才的重要性。

    8.2012年11月15日,《武进日报》以《省前中成为“国培计划”高中生物实践基地》为题对我校课程基地建设作了宣传报道。

    成绩的获得代表过去,我们也仅在课程基地建设的道路上行进了一小步,展望未来,我们还有许多工作需要深入落实。

    1.进一步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将目前在高一、高二试点的方式进行推广,重在学生的做中学、学中做,组织起学生课题的研究,促进创新思维的产生,切实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构建知识体系,提升生物科学素养。

    2.进一步扩大宣传活动。立足校园,走进社区,融入社会,把我校“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科技与人文的结合、环境与生命的和谐”的理念推向社会生活中,使人们能够更加关注生态,保护环境,热爱人生,保持健康,幸福生活。

    3.进一步加强校本课程开发。以《环境生命》为主题,以学科特质为核心,开发《生理解剖学》、《生理机能探究》、《微生物世界》、《现代生物科技》、《生物标本制作》、《生物科学史》、《生命教育》、《环境监测》等系列校本课程;同时突破生物学科限制,配合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开发《中小学生物百科》、《人体奥秘》、《青春期性教育》、《预防青少年犯罪》、《拒绝毒品、珍爱生命》等人文科学和环境科学校本教材。

    4.进一步推进博物馆信息化工程。采用数字化在线博物馆建设和原实体博物馆导览信息化相结合的思路。一方面,完成我校数字化在线动物博物馆的虚拟场馆建设以及各藏品的多媒体背景解说,同时在虚拟场馆游览的基础上,穿插寓教于乐的生物知识小游戏、各科知识小问答的环节,提高数字化博物馆游览的趣味性,吸引线上游客数量及增加游客停留时间,空间上扩大了博物馆的范围,提高博物馆的教育效果;另一方面,对于实体博物馆参观导览的单一性,参观者只能跟随讲解者导览过程,缺乏独立性的问题,在实体博物馆内,配置藏品数据库服务器和高性能手持平板电脑,并结合数字图像处理的二维码技术,让参观者可以对自己有兴趣的藏品进行二维码识别,然后通过藏品数据库服务器获取相关信息并利用平板电脑的多媒体功能对藏品进行更深层次的了解和学习,让静止的藏品“动”起来!对部分场馆采用先进的图像识别与匹配技术,无需二维码即可实现藏品的识别并在服务器上查询相关知识,让学生对最新的计算机技术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提高学生对高新技术的兴趣。

    5.进一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落实我校生物组教师三年发展规划,促进教师在常州市五级阶段中不断进步;同时对区内外兄弟学校教师提供培训,发挥南师大“国培计划”教师实践基地的功能,扩大我校省级课程基地在全区、全市、全省及全国的影响力,从而带动我校常州市级课程基地和创新项目的开展,推动我校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

要做的还很多,实现这些任务虽然任重道远,但欣慰的是,我们已经行进在路上……

 

 

 

                                                                                                                                                       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

                                                                                                                                                          2012年11月28日